海参品牌网

扇贝跑了,海参又出事?獐子岛前三季度巨亏超

海参品牌网 196℃

导语:“虾夷扇贝”曾是獐子岛人的骄傲,如今獐子岛更因“扇贝跑路”闻名。如何保障行业的可持续性?挪威三文鱼产业的解决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参考。

此前,獐子岛因上演“扇贝跑了”成为市场一大关注点。近日,獐子岛又出事了,不过这次不是扇贝,而是海参。

有媒体报道,称獐子岛存在伏季休渔期开展野生海参采捕举动,董事长吴厚刚内部回应表示,相关举动是为了摆脱经营困境、增添全年报表利润等。

此举不仅惹得业内外的争议,其业绩也没有好转的迹象:10月14日,獐子岛发布前三季度业绩预告,巨亏超3000万。

獐子岛昔日骄傲“虾夷扇贝”,如今多次“跑路”

在中国大连,有一个叫“獐子岛”的小岛。十年前或者更早,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和逐步扩大的规模,“虾夷扇贝”这四个字曾是獐子岛人的骄傲。

上世纪90年代前后,獐子岛面临近海资源萎缩的压力。水产减少,黄牛加价,渔民私下贩卖水产。不出两年,獐子岛渔业公司就亏了5000万,差点破产。

一位叫吴厚刚的人站了出来。他将岛民团结在一起,推行公司私营改革,增加渔民积极性。吴厚刚还从日本引进了一种比拳头还大的虾夷扇贝,将传统的扇贝养殖方式“吊笼”和“串养”改用“散养”,直接把扇贝扔在海底指定的位置。

这种养殖方式有很大优势,扇贝活动范围广,可以自己找食,不用人工干预,相比传统养殖,大大降低了死亡率。

獐子岛迎来高光时刻。到2005年,獐子岛产值突破亿元,转年,獐子岛上市。2009年,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产量占全国份额的。2011年獐子岛营收亿。

但好景不长,2014年10月,獐子岛集团公告称,2011年与2012年的底播海域虾夷扇贝,因受冷水团异动导致的自然灾害影响近乎绝收,獐子岛集团因此巨亏亿元。这一事件被戏称为“扇贝跑路”。

2018年1月,獐子岛的扇贝又“饿死”了一批。根据当时的公告,由于2017年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,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,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,最后诱发大量扇贝饿死。2017年的业绩由原本预测近1亿元的盈利,变为亿元的亏损。

抛开2014年及2017年的“天灾”,獐子岛的虾夷扇贝在多年的养殖中,确实有过高产、高毛利的红利期。2011年至今,“天灾”并不是每年都发生,但毛利率及亩产仍在持续缩减。

如何保障海产行业的可持续性,再续獐子岛的神话?挪威三文鱼产业成熟的解决方案,值得我国借鉴学习。

挪威政府实施许可证制度,限制产量,保障品质

全世界真正的三文鱼大佬是北欧的挪威。这个不大的国家三文鱼出口占到全世界的53%,中国95%的进口三文鱼都是来自挪威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,三文鱼养殖业在挪威兴起之时,挪威政府便有意让这个产业走“计划经济”路线。挪威政府根据海岸环境情况估算出区域生物容纳量,将这些生物量配额平均分配到各个许可证中。每张许可证所规定的“最大生物量(maximum allowed biomass, MAB)”为780吨,也就是说,全挪威的三文鱼生物量不超过772,200吨。许可证只能在相应的产区使用,至2016年,全挪威共有990张许可证,以拍卖形式由企业购得。

政府如何对产量实施监管呢?每家企业持有的许可证数量作为公开信息被政府收纳,企业还必须向政府报告年产量,如果产量与许可证数量的比值过高,意味着可能存在违规操作。

此外,挪威养殖三文鱼基本是正关出口,海关把握着每家公司的贸易数据,若双面的信息存在较大误差很容易引起注意,因此挪威企业便难以虚报产量蒙混过关。

另外,为防止垄断,挪威政府对于持有15%以上许可证的大公司实施额外监管(需额外递交研发、培训等有关文件),在同一产区,一家公司不能持有50%以上的许可证数量。

挪威三文鱼养殖场(来源:fromnorway.com

挪威政府只为采用先进养殖技术的企业提供新许可证

挪威沿海被划分为13个产区,当前所有的产区均已分配了相应数量的许可证,因此,挪威三文鱼产量的增长已无法依赖于养殖面积的扩展,新技术更迭是唯一增产的引擎。

2015年起,挪威政府只为采用先进养殖技术的企业提供新许可证,签发条件是,新技术必须能极大地降低病害发生率,其中一项标准是鱼虱发现率须低于每尾只。

在如此严格的条件下,大部分挪威养殖企业很难再获得新的许可证。如不采用新技术,养殖成本只会越来越高。2016年,挪威三文鱼平均养殖成本为34.29 NOK/kg,较2015年上涨了13%。相比全球其他的三文鱼产区,挪威正在逐渐失去成本优势。

挪威科技公司看到了行业瓶颈所在,近几年研发速度提升了不少。其中,比较有代表性的新技术为“蛋形(the egg)三文鱼养殖系统”和"Marine Donut概念渔场"(如下图)。

Marine Harvest “蛋形(the egg)”三文鱼养殖系统

Marine Donut 概念渔场

避免使用抗生素,全球首个引入可追溯系统

挪威已成为三文鱼养殖业的翘楚和标杆。在挪威,海水养殖的三文鱼均会在其生命早期阶段接种有效疫苗,通过预防手段降低三文鱼感染疾病的概率,从源头上避免在三文鱼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。现如今挪威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西洋三文鱼生产国,其三文鱼的抗生素使用量近乎为零。

为区分原产地,挪威是全球首个引入可追溯系统的国家,该系统能够紧密跟踪三文鱼及其他鱼类的健康状况和捕获情况。挪威海产业严格把控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,致力于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安全、健康和优质的海产品。

产地决定品质,挪威三文鱼有价有市,还有可持续性

挪威三文鱼产业的“许可证”制度虽限制了产量,在短期内导致了养殖成本的上涨,但是从长远上看,它保障了行业的可持续性。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上下,不至于出现大起大落的混乱局面。

据挪威海产局统计数据显示,2018年挪威三文鱼出口创下多项新纪录。挪威出口三文鱼金额为678亿克朗,比2017年增加32亿克朗。价值增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产量不增加,品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,欧洲市场需求量的增加。

至今挪威三文鱼养殖业坚持绝不使用抗生素的底线,这与抗生素滥用的智利三文鱼形成强烈反差。因此,即使成本上涨,在挑剔的欧洲消费者眼中,挪威三文鱼的品牌地位依旧不可动摇,这也是智利三文鱼迟迟不能打入欧洲市场的原因之一。

素材来源:澎湃新闻、中国基金报、IT之家、PlanktonReports、蒲公英的世界等,转载请注明来源神农岛(ID:sndfly)